辽宁省沈抚新区滨河路11号
一、导师简介
田富超,男,1984年12月生,博士(后),研究员,煤科总院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煤科三级首席科学家、沈阳研究院首席专家兼实验中心总工程师、矿井瓦斯与火耦合灾害防治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在重点实验室专职从事科技研发和研究生学术培养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实验室能力提升科研条件项目等课题11项,作为主要执行负责人之一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项目;以第1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26篇,参编《煤矿气体红外光谱分析理论与应用》等著作3部,以第1发明人授权/受理发明专利28项,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起草了《我国煤矿火灾防治科技发展对策》,制修定国家及行业标准3部,培养研究生20余名,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2023年荣获中国职业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23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先后荣获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第一届河南省优秀创新创业博士后、辽宁省沈抚示范区高层次拔尖人才等学术称号。
二、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于矿井火与瓦斯耦合灾害防控、工业环境常量及痕量气体光谱分析、实验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三、研究成果
1. 矿井火与瓦斯耦合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领域,作为负责人提出了气体竞争吸附效应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及多指标分级预警研究新方向,研制了TZX-3000A/B/C系列智能型瓦斯吸附解吸与煤氧化升温耦合试验平台,实现了不同温度压力(0~220℃、0~6MPa)工况下的多元气体竞争吸附、解吸、自燃全过程连续物理模拟,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高瓦斯与瓦斯复合灾害防控奠定了技术基础,该系列成果授权/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6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5篇,已经在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甘肃能源、湖南科大等单位推广应用。
2. 在大气工业环境常量和痕量气体光谱在线分析领域,作为负责人提出了基于红外、UV-DOAS、TDLAS技术的痕量气体传感器温度及气压补偿算法,发明了可用于环保监测、消防安全、露天矿区等领域的TZX-1000A工业环境多种气体在线分析技术及成套装备,实现了CH4、CO2、CO、SO2、NO、NO2、NH3、H2S、CS2、O2等10种气体的宽量程(0~1×103)、高分辨率(10-6提升至10-8)原位在线监测,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拓展研制了TZX-1000B矿用材料反应毒害气体在线分析系统、TZX-1000C粉尘环境多种气体在线监测系统、TZX-1000D材料燃烧过程毒害气体在线分析系统、TZX-1000E智能型便携式工业环境多组分烟气巡检系统,实现了不同应用领域易燃易爆环境多组分气体的实时在线监测;该系列成果授权/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6项,作为第1完成人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已经在中国石化催化剂、沈阳消防、国家能源等企业成功转化。
3. 在矿井火灾气体光谱在线分析领域,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研制了JSG系列采空区火灾气体红外/激光光谱原位在线束管监测系统,建立了基于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采空区自燃火灾判识模型与评价方法,实现了井下多组分气体(CO、CH4、CO2、C2H4等10种)、宽量程(分辨率104级)、高精度(10-7级)、实时(≤5s/次)的原始实时在线监测,从本质上提高了采空区火灾预报的时效性,有效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系列成果授权/受理发明专利4项,现场推广应用100余套。
4. 在防灭火科学实验仪器研制领域,作为技术骨干创建了煤自燃基础参数准确测定预测技术体系,参与提出了自燃标志气体指标优选及临界值确定方法,形成了国家标准(报批稿);作为技术负责人研制了矿用材料阻化性能测定仪、煤自然发火期快速测试装置、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测试装置、矿用材料使用过程放热性检测系统等科学仪器9套,已推广至河南能源、湘煤集团、山西地矿院等主要产煤企业、科研院所,实现了全国性普及应用。